哲学导论讲记

 哲学导论讲记|200

第一讲 哲学是什么

,但是学哲学,不仅要求得理智的了解,还要求得情感的满足,我要爱它,它跟我一生的生命和做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 2022-11-05 10:02:16

所以哲学的定义之所以各自不同,完全在于每个人的哲学观不同。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观。

⏱ 2022-11-05 10:05:56

而哲学的对象是不确定的,论证的方法则是确定的,它借用已经确定的方法,证明一个道理。所以说哲学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

⏱ 2022-11-05 10:11:25

西方对于中国哲学的主流看法,比如黑格尔就公开地说,中国没有哲学,印度也没有哲学,哲学从古希腊开始,古希腊是哲学的正宗——这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论。

⏱ 2022-11-05 10:20:25

所有哲学都有特定文化的特性,在全世界的文化史上,有所谓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的时间是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全世界只有三个地方有哲学,或者说只有在这三个地方产生了哲学突破:西方、中国、印度。在西方,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在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墨子等思想家;在印度则有佛教、耆那教等。

⏱ 2022-11-05 11:03:35

这三个地方形成的哲学,在轴心期都是在本地的地区性文化中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的,这样发展起来的哲学,因此也都具有自己独立的价值、独立的思路、独立的哲学问题,从而形成了三大哲学系统:希腊系统、中国系统以及印度系统。

⏱ 2022-11-05 11:04:00

第二讲 轴心期哲学的突破

轴心期这个概念,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一次提出的。所谓轴心期,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在这六百年期间,在全世界有三个地方(或者说是四个地方),产生了哲学。印度、中国和希腊,像三个点一样,构成了哲学中心;

⏱ 2022-11-08 01:19:59

现在哲学至少有三个家谱,哪三个呢?中国式的家谱、印度式的家谱、希腊式的家谱,现在这个家谱我们可以横向地比较,但是绝不能拿西方的谱系来看中国的,恰恰我们一百多年来就老是忘记了这一点,老是拿西方的东西来套中国的,这样一来中国哲学就成了什么呢?成了世界哲学的展览馆、西方哲学的展览馆。

⏱ 2022-11-08 00:45:06

在地区性、民族性中间蕴涵着全球性、人类性,这就是“轴心期”的意思,这就是哲学的本质。

⏱ 2022-11-08 00:50:13

在希腊、印度、中国,它三个在考虑本身地区性问题的时候,本身就有一个全球性和人类性的蕴涵,个别中蕴涵了一般,这是个哲学道理,这是“轴心期哲学突破”的意义。

⏱ 2022-11-08 00:50:51

哲学和原始宗教神话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在这个民族性地区性中间蕴涵着全球性和人类性

⏱ 2022-11-08 00:51:12

中国在世界文化大潮中究竟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自己应该站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五四”时候就分为三派,关于文化问题的讨论有三派:一是全盘西化派,认为中国必须要全盘西化才能够走上世界化的道路。全盘西化派也就是自由主义派,其骨子里头是自由主义的哲学;二是文化保守派,也叫国粹派,国粹派本质上是中体西用派,国粹派是要保持中国文化的本色,但是认为西方的东西也得学习;三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青年派。

⏱ 2022-11-08 01:04:50

我们说熊十力写这个《新唯识论》,表面上他的理论是佛教的,但是他骨子里头是用着法国的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作底子,这和梁漱溟是差不多的。到了他的三个学生,牟宗三,他用什么哲学作底子呢?新康德主义,他用新康德主义作底子;唐君毅,他用什么哲学作底子呢?新黑格尔主义,他用新黑格尔主义作底子;徐复观中国的味道比较浓,可是背后骨子里是个自由主义的底子。

⏱ 2022-11-08 01:10:09

中国谈的是道。道是什么东西呢?什么叫作“道”呢?下一个定义,什么东西呢?不是道路,那只是路,道就是“由是而之焉”。由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就是由是而到,到那个地方去;如果我从这儿走,能到那个地方吗?到不了,“由是而之焉”,这里面有很深刻的哲学味道。既然“由是而之焉”,就有条路。这个道可多了,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还有各种各样的一些道,打仗有兵道,写字有字道,喝茶还有茶道,喝酒还有酒道,这个道无所不在呀,万事万物都有个道。所以说你达不到这个道啊,就是说你境界太低。“由是而之焉”的这个道,你必须要得道。要得这个道,就要修道。修了这个道以后呢?还有个行道,推行这个道

⏱ 2022-11-08 01:14:28

根据金岳霖的说法,还可以做很多的描述,简单来说,西方的哲学着重于一个理智的了解,对于人生,对于宇宙,对于科学,我一定要问出个一二三来,理智上非常紧张。你学西方哲学,一定会进入知识论的这个层面,好好去研究,从各个方面求理智的了解。印度哲学呢?求情感的满足,我们用这个哲学以后,我就得到一种情感的满足,所以印度的哲学基本上是宗教的哲学。重视宗教、情感,人能归依的、有归属感,理智的了解不一定重要,情感的满足才是非常重要。那么中国呢?理智情感都要,你总得经过了解才可能知道,“由是而之焉”,情感得到满足。

⏱ 2022-11-08 01:17:32

第三讲 西方哲学导论(上)

我们现在通常的说法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关于正确的世界观的学问,是研究自然、社会、思维、发展规律最一般的最普遍的学问。

⏱ 2022-11-08 01:22:01

老子所说的那两句话:“道可道,非常道。”道就是哲学,可道,可以说,但是你一旦说出来,这个道就不是真的道了,不是那个常道了,你说出来的这个道,是那个手指头。别人会把你的手指头当作“道”。

⏱ 2022-11-08 11:30:17

给哲学下一个定义是不可能的,哲学有各种各样,非常丰富,一个人一个说法,只要你是个哲学家,你一定有你自己的哲学观,你的哲学观和另一个人的哲学观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你把哪一个人的哲学观当作哲学真正的定义呢?这就会产生误导

⏱ 2022-11-08 11:32:35

第四讲 西方哲学导论(下)

柏拉图奠定了古希腊哲学、或者说西方哲学的特有形态,这个哲学形态就是以逻各斯为中心,哲学的问题就是追寻逻各斯,不断去探究逻各斯是如何成为支配我们现实世界的力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主客对立。很多西方的哲学史家反复地说,两千多年来西方哲学史就是一部对柏拉图的注释史,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尽管哲学史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和各式各样的理论,但没有一个哲学家能够不以柏拉图作为自己哲学的起点。

⏱ 2022-11-16 00:38:52

哲学不仅仅是思维,它还与社会历史的背景有很密切的联系。

⏱ 2022-11-16 00:39:03

伦理学时期从亚历山大大帝开始(公元前3世纪中叶),一直到罗马帝国的崩溃(公元476年),一共持续了八百年的时间。在这个时期,整个希腊罗马的哲学就把个人安身立命、求得个人的幸福作为讨论的重点。在讨论过程中产生了两大派别: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葛学派。斯多葛学派继承了柏拉图的逻各斯,强调理性、必然性,从而突出不可抗拒的命运,提倡命定论。他们认为,既然如此,人们就应该服从这种必然性,你是什么样的人,就应该安于做什么样的人。大家都安于自己的命运,那就能得到幸福。伊壁鸠鲁学派则继承和发扬了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既承认必然性,又承认偶然性,他们认为理性不能决定人们的幸福,人是感性的,宣扬人死魂灭,提倡寻求快乐和幸福,而他们所主张的幸福是排除情感困扰后的心灵宁静之乐。所以这两派的观点是对立的。

⏱ 2022-11-16 00:41:20

中世纪哲学的主体是基督教哲学,它从罗马帝国崩溃到文艺复兴,延续了大概有一千年

⏱ 2022-11-16 00:43:37

基督教哲学有两个基本概念:一个是“道成肉身”,另一个是“三位一体”。道就是逻各斯(普遍理性),但它不是抽象的,而是成了肉身,成了上帝,上帝是逻各斯的化身,信仰上帝,就是信仰普遍理性。耶稣作为上帝之子,是圣子,上帝是圣父,他们的根据就是圣灵,圣灵就是道、就是逻各斯,圣父、圣子、圣灵是三位一体。

⏱ 2022-11-16 00:46:59

在中世纪,理性为信仰服务,哲学为神学服务,这是以神为本。

⏱ 2022-11-16 00:48:21

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是近代西方哲学中的标志性命题,由这个命题出发,形成了一种认识论学说:唯理论。

⏱ 2022-11-16 00:51:10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追本溯源,来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理性与感性的对立。

⏱ 2022-11-16 00:52:32

康德把人类知识分为三个层面:理性、知性、感性。人通过时间、空间的感性直观,之后再用知性的范畴加以规范。康德提出了十二个范畴。知性之所以能够对感性做出规范,是通过先天综合判断,先天综合判断则来源于先天理性。就这样,通过先天综合判断,人类才形成了知识。人类的知识都是来源于表象,没有深入到本体。康德认为,本体是不可知的,他把这个本体称为物自体。

⏱ 2022-11-16 00:59:45

从康德开始,西方哲学史发展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就是德国古典哲学。

⏱ 2022-11-16 00:58:46

黑格尔的哲学分为三个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

⏱ 2022-11-16 01:00:11

第五讲 印度哲学导论(上)

其实希腊、中国、印度三个区域的哲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世界一分为二:即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以及理想的世界。我们生活在现实的世界当中,一定要去追求理想的世界,所以每一种哲学都有一种理想的追求,这是它的价值理想。价值理想的设想各不一样,所以三个地方的哲学就产生了很大的差别。古希腊把逻各斯的世界当作理想,印度哲学把“梵我同一”当作理想,中国哲学把“有道”当作理想。但是希腊的逻各斯世界是可以通过人类的理性去认识,可以分析的手段去追求,这样西方就走上了科学的道路;印度的梵我同一则是超出经验的,超出逻辑的,只能用体验去把握,带有很强的神秘性,所以突出个体的感受;而中国的有道、无道则可以通过社会现状表现出来,有道就是太平盛世,无道就是民怨沸腾,所以中国的哲学就走上了关注社会伦常的道路。

⏱ 2022-11-21 00:30:54

当时反对婆罗门教最激烈的,是刹帝利这个阶层。刹帝利掌握了世俗的权利,从而对婆罗门的优势地位很有看法。这个在文化上产生的结果,就是沙门思潮的兴起。沙门意味着努力的、有道德的出家人,沙门思潮的代表,最重要的当然是佛教。

⏱ 2022-11-21 00:35:01

佛教作为沙门思潮的一种,它反对婆罗门教的三大纲领——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

⏱ 2022-11-21 00:35:39

沙门思潮的另一个代表是耆那教。

⏱ 2022-11-21 00:36:22

几千年来,印度哲学的整体面貌,就是这样围绕着正统派和非正统派演变和发展。无论是正统派还是非正统派,他们基本的哲学和价值取向,就是取得人生的解脱。这是印度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关键。印度哲学之所以有这样的价值取向,跟印度民族多灾多难的历史有密切的关系。

⏱ 2022-11-21 00:38:43

第六讲 印度哲学导论(下)

最先驳倒黑格尔的是叔本华。黑格尔只讲理智、理性,不讲意志、情感。叔本华吸收《奥义书》的思想,把意志当作本体。他认为决定世界历史发展的东西不是黑格尔讲的逻各斯,而是意志。叔本华讲的意志是生存意志。作为人来说,哪个没有生存意志?有了这个生存意志,这才有个动力源泉。叔本华可以说是颠覆了黑格尔的逻各斯中心主义。

⏱ 2022-11-21 00:46:20

哲学是一朵花,滋养它的土壤就在它民族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中。

⏱ 2022-11-21 00:47:30

因为生长的土壤和宗教源头不同,哲学就有不同的形态,有不同的模式。因此,哲学就是多元的,不能拿一种观点作为标准或中心来衡量。

⏱ 2022-11-21 00:47:40

在价值追求上,印度哲学有一个共同点,是与中国和古希腊不同的,在印度哲学中,哲学即宗教,宗教即哲学。就个人小我而言,个人的解脱是其最高的追求。

⏱ 2022-11-21 00:49:28

印度佛教的发展一般分为四期:原始佛教(从释迦牟尼开始传教始,相当于中国的孔子时代)、部派佛教(又称小乘佛教,相当于中国的秦汉时期)、大乘佛教(相当于中国的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密教时期(相当于中国的唐宋时期)。前后加起来一共一千五百年。这之后佛教在印度就消失了。

⏱ 2022-11-21 00:50:27

第七讲 中国哲学导论(一)

一般来说,中国哲学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分朝代的:先秦,这时候诸子百家争鸣,是诸子哲学;汉代,东汉西汉一共有四百年,这时候是经学,就是五经之学;到了魏晋时候呢,就是玄学;那么到了隋唐时候呢,佛学;到了宋明时候呢,是理学;到了清朝时候呢,那就很复杂了,简单地说,那叫朴学,也叫作乾嘉汉学。

⏱ 2022-11-24 01:37:26

第八讲 中国哲学导论(二)

理性是可以细分的。它能分为几种呢?理性是不是只有一种,一种逻辑推理理性呢?实际上,通过研究,现在很多人都承认理性的形态也是多样的。理性有好几种不同的分法。最常见的分法是:工具理性、价值理性,这是两分的;以及科学理性、人文理性,还有情感,情感也包括在理性的方向里面。中国人最讲究情感的理性化,叫作以理制情,使理性和情感达到一种交融的地步。这也是一种理性。那

⏱ 2022-11-24 01:42:02

各种理性综合形成一个整体,这才是一个大的哲学观。

⏱ 2022-11-24 01:42:49

第九讲 中国哲学导论(三)

在中国历史上,哲学的发展出现了三次高潮。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二个时期是魏晋时期,那是第二次的百家争鸣;第三次是宋明时期。

⏱ 2022-11-27 00:35:34

第十一讲 哲学家的终极关怀

不管三种哲学系统区别如何,都可以归结为天和人的问题、宇宙和人生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多种思维模式,通过哲学史的了解,我们知道有三种:(1)天人对立,也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对立。把客体作为研究对象,主体要找出其中的普遍法则、结构。这是西方哲学的传统。(2)天人同一,天和人是无差别的一体,这个是印度哲学传统中梵我同一主旨的核心。(3)天人既对立又统一。这是中国哲学的传统,我们通常说中国哲学讲天人合一,其实这个讲法不确切。中国哲学采取的是对立统一的中道方式,从对立中寻求合一,在合一中看到对立。这个在魏晋玄学中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 2022-11-27 01:08:09

北宋理学家张载,字横渠。他说过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就是著名的“横渠四句”。

⏱ 2022-11-27 01:12:08

第十二讲 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

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也类似于本质与现象的关系:看不见、摸不着的哲学的本质正反映在哲学史的现象之中,历史上出现的每一种哲学都是哲学史的必要环节。

⏱ 2022-11-27 01: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