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力量(第9版)

 思想的力量(第9版)|200

第一章 充满力量的思想

自愿的行为出自一定的欲望和价值观。这个问题——欲望和价值观是否真的取决于我们自己——深深地属于哲学。

⏱ 2022-11-27 01:42:33

哲学问题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我们没法通过实验方法来直接为之找到答案。

⏱ 2022-11-27 01:53:42

当我们的看法与希望彼此不相协调的时候,也会产生哲学问题。

⏱ 2022-11-27 01:55:54

苏格拉底的方法就是先提出定义,然后用反例驳斥它,继而根据反例修正定义,对修正版再进行辩驳,如此进行下去。

⏱ 2022-11-27 02:05:39

哲学家常常用归谬法(reductio ad absurdum)确立论点,即证明论点的反面是荒谬的,或能够推出(这就是“归”)荒谬。关于时间旅行的思想实验就是归谬法的例子,同时也是思想实验的例子。

⏱ 2022-11-27 02:06:06

·稻草人(straw man):当我们通过歪曲、误读或夸大来反驳一个观点的时候,我们就犯了“稻草人”的错误。

⏱ 2022-11-27 02:08:01

大部分哲学问题可以归入以下四类:·关于是或者存在的问题。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关注这些问题的哲学分支。形而上学提出两个基本问题:什么是存在?什么是存在的基本特征和属性?本章开头列出的一些问题就属于形而上学这一范畴,它包括:上帝存在吗?人真的拥有自由意志吗?形而上学和神秘学、塔罗牌之类的基本不沾边。·关于知识的问题。认识论(epistemology)这一关于知识的理论,是关注这些问题的哲学分支。知识的本质是什么?知识的标准、来源和范围是什么?这是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了本章开头列出的这些问题:什么是真理?有可能知道绝对确定的事物吗?· 关于价值的问题。归入这一标题的主要内容有:(1)道德哲学(moral philosophy),即伦理学(ethics),它对道德判断加以哲学上的研究;(2)社会哲学(social philosophy),它是对社会以及社会制度进行哲学研究;(3)政治哲学(political philosophy),它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国家上,并试图确定其合法性以及合适的伦理组织;(4)美学(aesthetics),它对艺术及针对艺术的价值判断进行哲学研究。· 关于正确推理的理论,即逻辑学(logic),它试图研究、建立有效推理以及证明的标准。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讨论了彼此紧密相关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问题。第二部分关注价值的问题,尤其是道德和政治的价值。

⏱ 2022-11-27 02:11:38

第一部分 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存在和知识

形而上学(metaphysics),正如你在第一章中读到的那样,它是研究存在的本质及其基本属性的一个哲学分支。认识论(epistemology)这一哲学分支研究知识的来源、本质、范围以及标准。当今哲学家在提出一个形而上学主张的时候,他或她通常会考虑人们是否能够认识它;这就是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形影相随的原因。

⏱ 2022-11-28 00:39:13

形而上学这一术语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不过他并不是第一个形而上学家。

⏱ 2022-12-02 18:01:53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一书研究的根本问题,也就是最基本的形而上学问题可以这样表达:什么是存在的本质?

⏱ 2022-11-28 20:11:50

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第一代哲学家,至少是第一代西方哲学家,生活在小亚细亚海岸爱奥尼亚一带。他们被统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家(pre-Socratic philosophers),这只是一个用来指称在苏格拉底(Socrates,约公元前470—前399)之前生活的希腊哲学家的笼统名称。

⏱ 2022-11-28 20:17:54

米利都派哲学家西方哲学的传统应当追溯到泰勒斯(Thales,约公元前625—前547)。他是希腊爱奥尼亚富庶的海港城市米利都的公民,享有第一位西方哲学家的美誉。当泰勒斯思考是否存在某种构成万物的始基的时候,哲学起步了。

⏱ 2022-11-28 20:43:30

不管怎么说,泰勒斯万物皆水的结论是错误的。不过泰勒斯的结论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泰勒斯提出的思想。他试图用更简单、更基础的实在来解释我们眼中复杂的世界。这一尝试标志着形而上学的开端,就这件事本身而言,也是科学的开端。科学从很大程度上来讲是致力于完成泰勒斯开创的传统。

⏱ 2022-11-28 20:37:07

泰勒斯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公元前610—约前547)认为万物的始基必须要比水和我们所掌握的其他物质更加基本。在他看来始基必定是永恒的、无限的以及不确定的。始基形成一团火和黑色雾状物混合的核子;随着雾状物在核子中心凝固的过程产生了世界万物。世界为火所包围,通过雾状物的孔,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星星和其他天体。当冷、热、干、湿的各种力量改变的时候季节也随之发生变化。正如你看到的那样,阿那克西曼德用自然的力量和过程提出了一个解释世界万物的宇宙理论。

⏱ 2022-11-28 20:50:11

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全盛期大约在公元前545年)宣称气是万物的始基,它通过凝聚和稀薄的过程形成不同的事物。气稀薄的时候变成火;气凝聚的时候首先形成了风,然后(通过进一步凝聚)有了云、水、土,最后是石头。他说地球是一个平面,漂浮在空气中。

⏱ 2022-11-28 21:14:02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80—约前500)

⏱ 2022-11-29 00:36:06

由于毕达哥拉斯学派对书面的教义严格保密,这些教义的确切内容一直存有争议。据说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皆数,我们可以努力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两点确定一直线,三点确定一平面,平面组成立方体,立方体组成物体。

⏱ 2022-11-29 00:36:43

毕达哥拉斯学派相信灵魂的轮回,奉行财产共有并且遵循一套严格的道德戒律,其中包括禁止吃肉。

⏱ 2022-11-29 00:34:50

根据西雅娜的说法,毕达哥拉斯认为事物和数字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联系。无论什么事物,不管它是不是物质,都参与到了有序、和谐的宇宙秩序之中:它能够被排序,被计算,被安排。在毕达哥拉斯的哲学中,有序与和谐的概念适用于一切事物。毕达哥拉斯将数学和哲学加以结合,有助于提出一个我们经常面对的、形而上学的重要概念。这种观念就是:基本实体是永恒的、不变的,只能通过理性接近。有时人们认为这个基本实体的概念来自柏拉图,不过公平地说,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这种观点。

⏱ 2022-11-29 00:39:16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公元前540—约前480)也是一个重要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

⏱ 2022-11-29 00:49:32

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皆火。赫拉克利特把火定为万物的始基并不仅是为了在泰勒斯的水和阿那克西美尼的气之外提供另外一种选择,他希望人们注意这一实在的基本特征,即它总是不断变化的。他认为,除了变化这一实在,没有其他实在:永恒是幻觉。因此,不停变化的火是宇宙的本源。

⏱ 2022-11-29 00:50:40

赫拉克利特认为变化的过程并不是任意或偶然的。相反,在他看来,宇宙的秩序,也就是所谓的逻各斯(logos),在希腊语中意为“言说”,决定了一切的变化。

⏱ 2022-11-29 00:53:18

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你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句话提出了哲学中重要的同一性问题(problem of identity)或者“变中之同”(sameness over change)

⏱ 2022-11-29 00:55:00

米利都的哲学家们,赫拉克利特和毕达哥拉斯学派大多通过观察周围的世界来选择基本的实体或者万物的始基,进而得出结论。相比之下,巴门尼德只是提出一些基本原则,他试图从这些原则中演绎出他认为存在必然具有的本质。对于巴门尼德来说,凭借观察世界来了解事物真实面目完全是浪费时间。

⏱ 2022-11-30 00:00:50

他有一条原则是这样的:如果事物发生变化,它将成为不同的事物。因此他推理道,要是存在本身会变化的话,那么它将变成不同的东西。但是不同于存在的东西就是非存在,非存在的东西显然不存在。他得出结论,存在不发生变化。此外,存在是唯一的——只有一个存在。如果还有其他存在,它就不是存在;因此,没有其他的存在(这个证明中预设的原则近于“第二个事物不同于第一个事物”)。存在还是不可分的整体:它没有任何的部分。部分不同于整体,如果某些事物不同于存在,它就不是存在。因此,存在是不可分的。最后,存在是永恒的:存在不能生成首先是因为不可能无中生有(还记得吗?);其次,如果能够生成存在,就不能解释为什么存在在这一时刻来自于无而不是在另一时刻。由于刚才已经论证过变化是不可能的,因此存在不能出离存在。

⏱ 2022-11-30 00:30:57

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约公元前490—前430)认为真正的实在是永恒不变的。然而他同样认为把我们经验中的变化贬低为纯粹的幻觉是无稽之谈。恩培多克勒十分巧妙地赞同了巴门尼德的部分观点,也支持了赫拉克利特的部分观点。

⏱ 2022-11-30 00:48:03

在恩培多克勒看来,经验的对象的确是变化的,但是组成这些对象的基本粒子确实是不变的。恩培多克勒认为基本粒子有四种:土、气、火、水。这些基本元素以不同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经验的对象以及这些对象的表面变化。经验的对象以及它们表面在数量、质量、关系上的变化实际只是基本粒子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对这一思想感到十分熟悉,它是现代物理的核心思想。恩培多克勒是首先提出这一思想的人之一。

⏱ 2022-11-30 00:49:31

他在形而上学上还做出了一个重要区分:物质和心灵

⏱ 2022-11-30 01:13:42

阿那克萨戈拉同意这样一个原则:一切经验对象的变化实际上只是基本粒子的排列发生的变化。与恩培多克勒不同的是,他相信任何事物都是无限可分的。他认为每种物质都有它相应的粒子,同时每种物质也包含了其他种类的粒子。哪种粒子占有优势就成为哪种物质。举个例子说,火就比水包含更多“火粒子”,而水可能几乎不含有这种粒子。

⏱ 2022-11-30 01:15:02

原子论者认为所有的事物都由物理的原子组成——微小、不可感、不灭、不可分、永恒的和不可创造的粒子材料一致,但大小、形状和重量不尽相同(在重量这点上还存有争议)。他们相信,原子的数量是无限的,并且永远处于运动的状态。它们以不同方式相互结合,构成了经验的对象。它们不断运动,不同的组合也随之不断变化。当然,在我们的经验中它们的组合、分散、重组感觉起来就是普通物体的产生、衰败、腐蚀和燃烧等各种现象。

⏱ 2022-11-30 01:57:14

理解超越表象的实在的渴望并未使前苏格拉底哲学殊途同归。它带领着米利都派哲学家们思考万物的始基,而毕达哥拉斯学派试图确定万物所依赖的基本原则。赫拉克里特想弄清实在的根本特性,巴门尼德沉思存在的真实本质,恩培多克勒则尝试去理解因果关系的基本原理。最后,它带领着阿那克萨戈拉去思索运动的最初来源,带领着原子论者考虑自然世界如何构建。

⏱ 2022-12-02 17:31:32

第三章 苏格拉底、柏拉图

柏拉图的爱并不排斥物理的美,但是“柏拉图之爱”开始于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也就是和一个美好的人分享美好的思想。柏拉图认为人年轻的时候应该经历这样的爱。只有思想和精神的爱才能让爱升华,最终永恒地拥有绝对的美和善。

⏱ 2022-12-07 00:54:27